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现在所在位置: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深圳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来源: | 作者:中深人 | 发布时间: 2023-03-23 | 319 次浏览 | 分享到:

IND获批!茵冠生物“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据深圳新闻网3月22日讯,3月21日,茵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茵冠生物”)自主研发的I类生物制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英文简称“CDE”)的药物临床试验默示许可,予以准许开展临床试验,适应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英文简称“AIS”)。

这是首个深圳本土干细胞药品临床试验批件,填补深圳在干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空白,将为深圳乃至全国干细胞药物的临床转化应用及产业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茵冠生物“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脑卒中(中风)是中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国家卫健委2021年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患病总人数超过2800万,每5位死亡者中就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AIS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溶栓治疗不能逆转神经细胞数量日益减少所导致的功能障碍,血管重建手术存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全世界平均每 45 秒就有至少一个人脑卒中,显然需要治疗方案。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增加,但目前,在年轻人中观察到 10-15% 的中风病例。

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选择有限;脑卒中的破坏性影响使患者在与嗅觉、味觉或频繁的记忆障碍以及其他慢性健康问题相关的身体残疾中挣扎。事实上,全世界每年有超过 800,000 人脑卒中,其中约一半留下长期影响。

新药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企业以注册目的,在药品正式上市前,向CDE提供足够信息来证明药品在人体进行试验是安全的,以及证明针对研究目的临床方案设计是合理的而开展的人体临床试验。

茵冠生物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药物通过旁分泌及免疫调节等多重机制发挥作用,改善受损局部的微环境,抑制炎症反应、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等,以达到AIS患者急性期治疗及改善预后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有望成为AIS未来治疗新趋势。

而干细胞成药的关键在于“质量”的稳定、可控与“治疗”的安全、有效。茵冠生物遵循干细胞药品研发、生产、质控等相关国际及国内标准,建设了B+A级大规模生产制备及质控平台,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以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与成熟的工艺质控最大限度地保证每批次细胞制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生产的核心产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国内三甲医院唯一认可、国家权威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质量复核检验。

此次茵冠生物获批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采用严苛的质控体系和制备技术确保干细胞产品的质量和生物学效能均一、稳定,在临床前研究中获得了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数据,具有非常强的临床应用潜力,将有望推动深圳乃至全国干细胞药物上市的“破局”。

缺血性脑卒中

脑卒中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因。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87%,且其发病率仍在上升。由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给大量患者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残疾负担。

目前,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案很少。静脉注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以使阻塞的血管再通。然而,这种治疗受到时间窗短(≤ 4.5 小时)和继发性脑出血风险的限制 ,机械取栓(MT)可将治疗时间窗延长至24小时,但这种特殊手术只能在少数有资质的医院进行,需要经过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筛选;只有少数患者可以接受MT治疗。此外,康复治疗只能带来有限的功能改善;仍有大量永久性残疾患者。因此,开发一种新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势在必行。

近 20 年来,干细胞疗法在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脊髓损伤和脑卒中)中得到广泛研究。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包括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早在 1970 年,科学家Friedenstein 等人。从豚鼠脾脏和骨髓的细胞悬液中培养出成纤维细胞前体,现在称为间充质干细胞。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些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它们不仅可以分化成中胚层谱系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但也分化为内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细胞,包括内皮细胞、肝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MSCs 缺乏 HLA-II 分子并且很少表达共刺激分子,因此它们是非单基因或低免疫原性的。由于其多能分化和免疫耐受性,间充质干细胞已成为干细胞治疗中最有希望的候选细胞之一。

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应用MSCs可以减少脑梗死缺血后的面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MSCs 在 IS 中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这可能与其神经元替代、神经发生、血管生成和抗炎作用有关。MSC 产生的细胞外囊泡 (EV) 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临床前研究证明了它的安全性。

MSCs治疗脑卒中的机制

免疫调节

炎症和免疫反应在中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局灶性脑缺血后,受损脑组织释放活性氧、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导致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等常驻炎症细胞激活。同时,大量炎症因子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源性炎症细胞进入缺血脑组织,扩大炎症反应,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尽管有研究表明,缺血后炎症可促进慢性期脑组织的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多证据支持炎症反应的不利影响。免疫细胞的持续浸润和炎症反应的不断扩大可引起神经元坏死、脑水肿,加重继发性脑损伤。

神经保护

脑卒中发生后形成脑组织缺血灶,分为中央缺血核心和周围缺血半暗带。大多数细胞在缺血核心区死亡,缺血半暗带的结构发生改变,但神经元仍然存活。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缺氧和低血糖导致缺血半暗带神经元ATP生成减少和细胞死亡。此外,来自缺血核心的高水平谷氨酸可诱导缺血半暗带中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等细胞凋亡介质的产生,并引起神经元细胞凋亡。因此,保护缺血半暗带神经元是治疗IS的关键。

血管生成

IS后毛细血管被破坏,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加重,神经元坏死,脑水肿。脑卒中后新生血管有助于恢复受累脑组织的血供和氧供,从而促进神经恢复,这可能是缺血神经元存活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缺血区边缘微血管密度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较长,提示脑卒中后血管生成在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神经回路重建

在合适的条件下,MSCs 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最初的想法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可以分化和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然而,尽管移植到梗死区周围皮质的MSCs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但分化的神经元不成熟,呈圆形,纤维突起很少。更重要的是,它们缺乏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因此,神经替代机制可能不是MSCs治疗IS的机制之一。

线粒体转移

将健康的线粒体转移到受损细胞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之一。隧道纳米管 (TNT) 是连接相邻细胞的纳米级管状结构。作为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机制,它们可以促进相邻细胞之间的成分交换[。通过将 MSCs 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氧葡萄糖剥夺和复氧 (OGD/RO) 共培养,研究发现 TNT 可以在 MSC 和内皮细胞之间形成。此外,在 OGD/RO 的诱导下,MSCs 中的功能性线粒体单向转运至内皮细胞,从而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缺氧损伤。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梗死周围区域的 MSCs 可以将其活跃的线粒体转移到受损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中,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减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

细胞外囊泡的传递作用

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MSC-EVs)是由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球形细胞质成分,其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生物活性成分,如脂质、蛋白质、mRNA和微小RNA。它通过与靶细胞结合,将上述细胞成分和遗传基因转移到靶细胞中,从而调节靶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作为 MSC 和受损细胞之间的关键信使,MSC-EV 在 MSC 治疗 IS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免疫调节、神经保护、血管生成和神经回路重建是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机制。除旁分泌外,线粒体转移或细胞外囊泡转移也可能是MSCs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MSC-EVs可能是MSCs治疗IS的有效替代策略。MSC治疗延长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窗,脑卒中后7天内早期给药可能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欣中深(深圳)健康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0755-82577359
​邮箱:jonsime@163.com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龙珠四路2号方大城4栋1105-1108